近20年來臺灣詞語大量進入大陸,發生時間最近,進入速度最快,穩定程度最深的,大概要算“愿景”這個詞了。記得2003年秋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興辦之初,校董事會從新加坡聘請了一位早年畢業于廈大的學者回來擔任院長,他寫了一篇文章《學院的戰略目標和愿景》放在學院主頁,可同學不理解,說“愿景”這個詞沒見過,是生造詞。院長不得不專門解釋,說這個詞沒用錯,海外用得多,很好地表達了他的意思。今年上半年,連戰、宋楚瑜訪問大陸,“愿景”一詞使用的頻率非常高,甚至寫進了胡錦濤與連戰會談的兩黨“新聞公報”:“共同謀求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機會,互信互助,再造和平雙贏的新局面,為中華民族實現光明燦爛的愿景。”“新聞公報”是非常正式的文體,共產黨與國民黨兩黨新聞公報所用的語言,是很正式的社會用語。看起來,漢語原有詞匯“愿望”、“期望”、“前景”、“遠景”、“未來”等,都能或多或少地表達“愿景”的意思,可后者是一個詞化單位,它將兩層意思結合得更緊,更牢固,顯得更簡潔凝練。“愿景”出現在新聞公報,初稿當是出自國民黨代表團之手,它的順利進入、保留,并公布,其實也正是大陸政治家寬厚以待,著眼和解、追求統一的政治胸懷的反映。
“愿景”進入大陸,并未到此為止。剛剛問世的新版《現代漢語詞典》已將它收入,解釋為“所向往的前景”。由于詞典的特性,到此時“愿景”算是正式完成了它在大陸的“登陸”過程。
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,漢語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。大陸語言圈以外的“外來語言”大量。這時大量進入的“外來語言”一部分是真正的外語,如英語、日語,而相當多的則是大陸以外其它漢語圈使用的漢語,其中以“香港話”和“臺灣話”為代表性。其實“香港話”與“臺灣話”不是不同的,只是由于這些年不同地區之間的復雜流動,有的已經搞得不太清楚了。如“爆棚”是由香港傳入廣州話,由粵語區傳入普通話的,可臺灣卻認為是大陸詞語。“大陸地區用語:①非常擁擠。如:展覽期間,經常爆棚。②賣座。如:這出戲真爆棚。③熱門、受歡迎。如:這無疑是新聞的爆棚題材。④客滿。如:這家茶館生意興隆,天天爆棚。”(臺灣《重編〈國語辭典〉修訂本》2003年版)。
語言的流向是很有意思的,學術界多有“強勢語言”影響“弱勢語言”的說法。在國際上英語對其他語言的影響,境外漢語對大陸漢語的影響,在國內漢語對其他少數民族的影響,普通話對其他方言的影響,南方諸方言中先是吳語,后是粵語,都表現出“強勢語言”的特點。需要指出的是,語言強弱之間的流動不會是絕對的單向流動,語言的強弱之差也不會是絕對不變之勢,而是會隨著語言所依托的社會的變化而變化。大陸漢語這些年的“強勢崛起”,就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。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的政治開明、經濟奮飛,現代化速度舉世矚目,國人的眼界也逐漸開闊,心態平和,自信心日漸增強,漢語地位的上升也就是很自然的了。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,主要還是外面的語言進入大陸的話,那么現在大陸漢語被外部大量吸收、引用,也是事實。像臺灣地區最權威的通用語文辭典《重編〈國語辭典〉修訂本》就收了不少大陸詞語。如“擺賣”、“潑臟水”、“掰了”、“白班”、“白條”、“杯鍋”、“保底”、“保潔”、“保稅區”、“報批”、“爆冷”、“班組”、“幫貧”、“幫教”、“冰舞”、“并網”、“病退”、“病休”、“不大離”、“部件”、“爬坡”、“拍腦袋”、“賣大號”、“賣大戶”、“名優”、“瞞報”、“捧杯”、“批條”、“批量”、“批件”、“鋪路石”、“普通話”、“蒙坑”、“封頂”等,都見于其中。還有一些原本是兩岸通曉的詞語,在大陸引申出了某些特殊的詞義,也為該詞典所收錄。如“明白人:聰明人、知理的人。……大陸地區指在某方面內行的人。”“毛毛雨:密而細的小雨。……大陸地區用語:①比喻微不足道的事。如:這些錢對他來說簡直是毛毛雨。②事先打招呼。如:你不先去下點毛毛雨,這文發得出去嗎?”
在不同地區間的語言流轉中,有時會因各種原因出現某些偏誤。在《重編〈國語辭典〉修訂本》中,直接指明為“大陸地區”所用的800多條中,里面就有不少可作斟酌。它們有的是在大陸沒有普遍使用,只是短時間或小范圍內使用的不穩定新詞,如“撥改貸:大陸地區指國家預算內安排的基本建設項目所需資金,由政府全數撥款改為銀行貸款”,“玻璃小鞋:大陸地區用來比喻不易覺察的刁難和損害”。另如“本銷”、“幫別”、“臂跑”、“不著調”、“步頻”、“聘調”、“評銷”,都屬此類。有的則是詞義理解發生了錯誤。如“大篷車:大陸地區指一種座位少、站位空間較大的公共汽車或電車”。而大陸的《現代漢語詞典》解釋為:“指商業部門送貨下鄉的貨車,多為臨時加篷的卡車。”《現代漢語規范詞典》解釋為:“①商業部門的流動送貨售貨卡車。因車頂多蓋有篷布,故稱。②指將技術、服務、某些文化活動等送上門去的專用車輛。”又如“扶上馬:大陸地區指把新干部推上領導崗位”。其實,“扶上馬”還有“使正常開展工作,使工作進入正常軌道”義。
語言是社會溝通的先行者;社會的來往與民族的統一,必然要求語言進一步的交流、交融與統一。相信隨著海峽兩岸的走近,漢語必將進入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。(發布日期:2005-9-1)
(作者,廈門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Suxch@jingxian.xmu.edu.cn)